北京“十四五”规划 | 高水平落实“三城一区”规划蓝图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时间:2021-01-26
2021年1月23日上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人大代表审议。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到2025年,北京将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围绕聚焦、突破、搞活、升级,高水平落实“三城一区”规划蓝图,高质量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主阵地。
昌发展作为昌平区政府全资设立的产业生态投资运营平台,深度聚焦未来科学城、回龙观等重点功能区,重点引进昌平区高精尖产业,围绕校城融合、医药健康、科技成果等领域,全面盘活区域创新能量。
创新突破
创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对“三城一区”有各自的定位和谋划。针对未来科学城,提出“要重点聚焦‘两谷一园’,加快创新突破,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未来科学城西区“生命谷”优化提升步伐加快,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挂牌,国际研究型医院开工建设,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一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二期投入运行。
医药健康作为昌平区重点打造的支柱型产业,也是昌发展重点布局领域。昌发展打造国际精准医学创新中心、昌科医学检验实验室、医疗器械CMO平台、国际精准医学加速中心等一批医疗健康特色产业服务平台;通过三大母基金及直投基金,投资布局国家一类原创新药、国内首个基因编辑技术平台、国内首个第三代基因测序平台、医疗健康大数据管理等;构建Champion Bio——昌平生命谷产业基地,为国内外领先企业的重大成果转化提供从研发办公总部到产业化基地的医药健康一站式创新产业生态园区。
沙河高教园科教融合格局基本形成,6所高校全部开学入驻,成功打造奇点中心“校城融合”示范基地。
昌发展因地制宜,在位于沙河高教园西侧的奇点中心打造校城融合示范基地,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解决方案,培育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高精尖企业。目前,奇点中心已落位北航、北师大等3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入车载智能辅助与无人驾驶系统、电力传感与测量系统、无人飞行器导航飞控系统等5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链接清华、北大、北师大、北航、北理工、中科院等知名科研院所,聚焦生物医疗、先进制造、能源环保等领域,筛选成果转化项目近百项。
打破藩篱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众所周知,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各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普遍遇到的难题,有的是“重学术、轻转化”,有的是“接不住、用不了”。北京如何开辟“绿色通道”?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全面激发‘两区’新活力”也写进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昌发展高度聚焦区域成果转化,以奇点中心校城融合转化基地为载体进行不断探索与大胆尝试,通过整合多个产业发展核心要素,为沙河高教园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时,昌发展通过举办项目路演、投融资对接等方式,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着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基金赋能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创新创业生态,强调完善政策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在社会营造懂科技、敢创新、爱奋斗的浓厚氛围;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创投机构聚集。
“天使投资对创新生态的作用远超想象。今天看到的每一个成功的科技企业背后,都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一系列投资支持,对项目起到了从孵化到筛选、再到助推的全环节支持作用。”北京市人大代表、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北京应进一步加强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支持和重视。
昌发展作为“昌平科技发展母基金”投融资主体,积极参与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相继设立中小双创、中小成长、产融合创三只母基金、知衡直投基金,坚持市场化投资管理运作,依托昌平区产业定位和行业优势,紧紧围绕区域发展规划、产业需求,与多只优秀市场化投资基金建立合作,有效平衡政府的产业引导与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诉求。
截至目前,昌发展自主管理的两只母基金投资项目超800个,投资昌平区企业120余家次。同时与多家金融机构联合发起昌平区金融服务联盟,为企业对接多样化债权、股权融资需求。与产业研发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强强联合,为企业提供精准、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全周期成长。
2021年,昌发展将紧密围绕“十四五”规划及昌平区委区政府重要部署,聚焦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通过和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和企业等合作,打通科研成果落地应用通道,助推区域科研成果落地,为全面激发“两区”新活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部分内容来源北京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