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毅资本杨瑞荣 | 医药健康行业的破局与共生

时间:2020-03-10

远毅资本杨瑞荣:疫情之下,医药健康行业如何破局与共生?

 

前言:34日起,昌发展上线“守护中国创新力量”公益直播课。希望通过免费直播课、项目及产品路演、大咖问诊等形式为企业解决生存实际问题。34日下午,第一课开讲,我们请来了远毅资本合伙人、“中国医疗健康投资50人论坛(H50)”现任轮值主席杨瑞荣来分享“新冠疫情下医药健康行业的破局与共生”。以下为直播内容精选。

 

新冠疫情爆发,对国家、产业都产生巨大冲击。但总体来讲,此次疫情对医疗健康产业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移动医疗。以丁香园为代表的一批移动医疗企业发展逐渐成熟,斩获大批新用户。

我们经常讲移动医疗,但就我本人观点,以前的移动医疗只有移动缺乏医疗,但经过这次疫情,移动医疗无论是在流量上,还是在线下服务上都有一个巨大突破,这将是移动医疗最大的一个破局点。

从远毅的角度来讲,新冠疫情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大概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加速医改进程,强基层速度加快,CDC重构;二是移动医疗春风已来,考验运营实力、流量、流通、服务并重;三是医疗保险意识进一步加强、政策力度加大、支付瓶颈有待解决;四是药品和器械设备行业重心转向、下层市场值得关注。这次分享也会主要分围绕这四点展开。

 

新冠疫情加速医改进程

 

带量采购彻底改变了药品的销售格局。2019年下旬,带量采购政策的推出对药品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药价下降,整个行业销售格局发生结构性变革。以仿制药起家的恒瑞医药停止了仿制药,向创新转型。各大药厂或者坚持仿制药或者转向原研药;有些辞退销售人员,有些逆势扩大销售团队、利用销售人员抓住广阔的基层医疗市场。无论是哪种选择,每个药厂都有自己的考量,但对销售体系的改变是同样的。最核心的是大多药厂都在开始数字化营销,在国外像罗氏这些大的药厂在四五年前就开始有首席数据官,虽然根据企业定位,每个首席数据官在药厂的角色都不一样,从没有到有,其在中国角色地位正在逐步提升。

以按病种付费为核心的医疗支付制度改革,将改变医疗服务格局。从去年开始,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在医院开始推行,对医疗支付带来的变化正慢慢体现。虽然只是在国内医院试点推行,还有很多技术上、基础设施上,甚至标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可以预见的是,医院开始控制成本,医疗服务企业原有收费越多效益越高的局面将发生巨大变化。公立医院本身提供的服务,慢慢因为支付发生变化,它会把一些低端的业务以及医保报销不了的高端业务往外推,这将会产生一低一高两个方向的市场化投资机会。

移动互联网改变医生及病人获取信息方式。其实早在新冠疫情以前,随着移动平台渗透率的提高,从根本改变了医生及病人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患者使用移动互联网获取医学信息;据丁香园2019年调查统计,医生每周线上时长超32小时,其中超过一半时间用于获取医学相关的资讯和内容,较五年前发生巨大结构性变化。患者和医护端获取医疗信息的移动互联网“民主化”会进一步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轨迹。

新冠疫情进一步推动移动医疗发展。互联网改变了医疗信息的获取方式,而这次新冠疫情进一步推动了移动医疗的发展。一是在线问诊平台迅速崛起;二是医药电商迎来发展契机;三是医疗信息化公司迎来发展红利期。此外,受新冠疫情影响,病人都不愿去医院,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医院对移动医疗的接受程度,强化了信息系统在医院建设上的推进。

 

运营实力、流量、流通、服务并重

 

带量采购重塑流通价值链。药厂、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厂商原有销售模式需经过重重经销商到医院、药店,最后到达患者手中。但随着整个医疗产业链重构,我认为产品如何高效触达患者是一大机会,厂商可提高原研药比例,争取进入国家医保局带量采购;如果进不了,也可通过发展D2P模式直接送达患者手中。

创新流通服务平台。在新的模式里,成熟产品既往商业模式被强烈政策变革全盘颠覆,“脚踝断”的价格带来了基层市场的巨大机会;对“创新药”来说,上市后生命周期被压缩,就需要高效的管理手段,自有销售市场更加谨慎,渠道端价值逐步凸显,无论你为其把产品直接送到基层医疗机构,还是用新的方式对慢病人群进行管理,创新流通服务平台都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商业医疗险蕴含新的商机

 

医疗健康险存在巨大商机。我认为在未来5-10年之内,医疗保险将有一个非常大的格局性变化。医疗保险是将医疗和保险相结合产生的一个保险种类,而我国并没有相关商业化思路或体系。据数据统计,我国基本上所有的医疗支出都是由政府、社会或个人买单,其中个人支付比例接近30%,远超发达国家10%左右的比例,而商保所占比例非常少。在2011年至2018年,健康险的年保费复合增长率为34.3%,2019年,依旧保持29.7%的增涨速度。而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健康险和意外险销量暴增,这跟2003年非典过后商业险获得了短期爆发一样,新冠疫情也为商业保险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社会变化、与新冠疫情的叠加下,我们预计2020年,健康险增速将达到35%,未来三年平均增速也将超过25%,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数据、服务与高新技术将会重塑医疗健康险市场。医疗健康险虽然成长快,但由于行业较新、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绝大部分保险公司在健康险这块是亏钱的,但在健康险产品设计、定价、销售、理赔这几个大基础环节还是存在商机的。

医疗IT与大数据上,中国在医疗IT和大数据领域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参照美国医疗健康险发展的成熟模式,医疗服务 和医疗数据已经结合得非常紧密,但还是存在数据不全面等问题。中国跟美国等成熟国家相比,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数据建设上相差甚远,发展势头会更加强劲。企业可通过收集患者HIS LIS PACS数据、基因数据等多重数据,建立自身医疗健康数据库,形成自身独特竞争力。例如,远毅投资的镁信健康,正通过直接和上药、华润等大型零售端合作,获取病人,然后根据病人数据和用药信息形成独特的精算模型,以此跟保险公司来合作形成独特的带病保险。此外,在市场层面上,大量IT及大数据企业往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方向转;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收购、参股或医疗数据公司;中国人寿收购和参股了多家医疗数据公司;平安成立了平安保险科技,通过和医疗数据厂商合作获取医疗数据;在国家层面上,国家也成立了几大医疗数据公司,以中电数据为代表,整合某些省份的医疗数据,为国家整个医疗健康数据端服务。

医疗服务上,在中国保险体系中,保险支付在一边,服务在另一边,这两者并未连接起来,而美国成熟的商业化医疗保险其实都是管理式医疗模式。在国内除了像国寿、泰康这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保险公司在建立自身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支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外,绝大部分的保险公司还是只是做保险这一块。因此,怎么样把支付端和服务端结合起来,这其中又有很多创新服务的机会。此外,由于计划生育,中国老龄化进程远超美国甚至日本,断崖式老龄化程度非常高。把养老、长期护理服务和将来的支付结合起来、相互打通,将产生医疗健康保险最大的一个机会。我觉得中国可能和美国相比,在这种创业角度上会有很多弯道超车的机会。

新技术上2019年下半年,保险科技公司不断起来,设置了非常多专门为基层服务的新技术,像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崛起,并将实现弯道超车,毕竟中国移动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可穿戴式设备,将个人行为信息数据收集起来形成大的数据库。

 

药品和器械设备行业下沉基层

 

提起新冠疫情检测,就不得不提核酸检测试剂盒及其研发公司,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体外诊断公司正大放异彩。同时,新冠疫情也为这类公司带来了两大发展方向,一个是进口替代,另一个是本土的技术转化进一步加强。

医疗器械进口替代加速。进口替代应该很清楚,此次新冠所带来短期内口罩、呼吸机这类医疗器械设备激增,但我不认为此类设备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相反在在整个进口替代里面其他的设备还有很多机会。日趋严峻的控费压力加速进口替代,高性价比的本地供应链优势帮助优质国产品牌打开全球市场,仅计算中国市场机会,国产品牌渗透率每提升10%,会带来500亿人民币的增量市场。

创新技术逐步落地医疗行业。我认为中国本土创新技术会越来越多,在中国整个供应链体系中,无论是纺织业还是其他的重工业、轻工业或军工行业,它的行业地位和本身技术含量都在提高,如果将这些技术跨界引入医疗领域,将会进一步推动医疗科技赛道持续高速增长。

医保制度的范式转换创造独一无二的创新机遇。中国现在的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主要集中在三甲医院,基层医院配备不足,而国际性厂商的销售还未涉足。这样这里面将产生两个机会,一是国产化,利用成本优势,将本土产品下沉到基层市场;二是去中心化,建立细致周到的毛细血管式基层服务体系,将高品质医疗带入初级诊所或家庭。

基因测序正在重塑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过程。 说起基因测序领域,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基因测序公司都是拿着一个以Illuminia测序设备或其他设备,为大众提供一个测序的中间服务。其实并非这样,测序公司最大的优势是它的数据。随着测序成本越低、数据越来越多,测序公司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其后端数据的处理能力上。2019年下半年,阿联酋启动最全面的全民基因组计划——“阿联酋全民基因组计划”,把全国人民的基因都测一遍,它当时选了两个平台,一个是华大智造,由收购的美国Complete Genomics公司演化而来的测序平台,一个是Oxford Nanopore公司。在基因测序的上游领域,除了华大智造正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和稳定的产品进行国产化替代外,以Oxford Nanopore为代表的三代测序技术正逐步突破,两者的稳步发展对Illumina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夹击,导致基因测序上游领域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在基因测序中游领域,以NIPT和肿瘤伴随诊断为代表的成熟的基因测序数据应用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已形成以华大和贝瑞为代表头部企业。虽然基因测序领域现在竞争异常激烈,但在新的应用层面还是会有机会涌现,例如此次新冠疫情促进了病原微生物发展,此外像早期液体活检领域等还是有非常大的市场。

 

总体来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新冠疫情,促进一个非常强大的基层的防护体系,把一些非常好的新技术能够有效下沉并应用到基层去。在将来我非常有信心中国能够像对待感冒一样解决 新冠疫情,在社区基层医院里就能解决,大家可以不戴口罩,自由地呼吸空气。

 

Q&A环节

1、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的企业有哪些建议?

杨瑞荣:顺势而为,守住自身现金流,以企业生存为最大目标。

2、耗材器械带量采购和两票制的问题?

杨瑞荣:我认为器械和耗材价格下降是必然的。从国家医保局的角度来讲,肯定希望把这种耗材和器械纳入医院带量采购里,虽然不会像药品一样一刀切、大包干,但其价格总体还是会集中往下走。对企业来说,一是可以做一些新的流通方式来应对这一问题,以美敦力和强生为首的几大骨科医疗器械公司就通过国科恒泰这个平台,更加系统直接的为终端医院提供耗材配置、跟台服务等;二是将保险、支付环节相结合;三是加强医疗器械国产化。

3、怎么看互联网医院的机会,公立互联网医院和第三方平台的关系是怎样的?

杨瑞荣:我认为它们未来是呈相互融合的趋势,但相对来说第三方平台的发展机会更大,因为公立医院的 移动医疗基本上还是以挂号和院后管理为主。而第三方平台将会越来越专业化和垂直化。第一是领域,因为每个病种都有其独特需求,如果你没有像平安好医生这样的流量资源或医保资源,却想获取新的流量,你只有专注某一垂直领域;第二是服务,第三方平台服务对象本身就是公立医院,随着医院体系越来越专业化,第三方平台也会往越来越专业的方向去走;第三是物流以及药品配送和其他运营工作一样,也将会变得非常垂直化。

4、液体活检在基因测序中应用和市场前景?

杨瑞荣:在中国,我觉得液体活检刚刚在种子期,按照病种来做,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很大的机会,无论是肺癌、肝癌,还是血液病,都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比如说远毅投资的基准医疗在肺癌方向上跟钟南山院士一块合作,通过跟低剂量螺旋CT影像和液体活检的基因测序来结合做诊断。

5、基因测序行业有没有白热化的趋势?数据优势如何体现和转换?

杨瑞荣:肯定是呈白热化的趋势,尤其是唐氏综合症筛查和肿瘤个性化用药筛查,基本上三五年之后就会尘埃落定,但新的应用层面还是会有很多的机会。数据的优势肯定是长时间的积累,美国消费级基因公司投入了大量的钱去做每个人很深度的和广度的测序,这样的数据经过长时间积累后就有非常大的价值。未来你无论是做检测试剂盒,还是提供即时检测或远程检测服务,都能实现数据优势转换。

6、医疗支付改革提了很久了,会有政策预期近期落地吗?

杨瑞荣:今天就有新政策落地,医保刚刚宣布覆盖互联网医疗。该 政策落地后对线上支付、线上医保,甚至互联网医疗都有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7、疫苗投入高,研发时间长,如何看待疫苗行业的发展?

杨瑞荣:我觉得疫苗和新药研发一样,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前期虽然高投入,但一旦出来,无论是疾控中心还是国家,相对都会给一段时间的垄断利润。另外,我国疫苗研发体系已经走向成熟,不存在弯道超车的问题。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