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金融创新论坛|“创新药圆桌”嘉宾演讲实录

时间:2023-11-27

加强源头创新,是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必经之路。2023年11月17日,在北京昌平举行的2023昌平医药健康金融投资创新论坛上,在创新医药圆桌环节,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高级合伙人高洁亮,宜明细胞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李琦琛,赛桥生物创始人、CEO商院芳,宜明昂科董事长、CEO兼CSO田文志,丹麓资本北京总经理、管理合伙人许谦,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健康中心主任杨斌,华盖医疗早期基金主管合伙人张翼参与,围绕源头创新与成果转化对创新药产业的意义开启了探讨,后续根据圆桌产业链设置分别聚焦高校端探讨了如何提高高校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端如何最大化创新药的商业价值与临床价值、投资端如何看待源头创新投资趋势和早期创业者团队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下文根据现场分享内容整理,内容有删节:

主持人高洁亮首先对各位嘉宾和到场观众表示欢迎和感谢。谈及本次圆桌的主题“源头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背景下,创新药企如何平衡突破与稳定的长久发展之策”,他指出,过去二十年左右中国的生物医药工业经历了从仿制到跟随到现在进入到自主创新的时代,自主创新往往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一种是源头创新,一种是成果转化。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突破意味着自主创新更高的收益,但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稳定意味着风险相对小一些,但是收益可能会竞争压力大一些,今天非常有幸请来了产业界知名的各位专家来参加这个圆桌,首先请各位嘉宾自我介绍。

李琦琛介绍了宜明生物是做细胞基因治疗的CDMO公司,成立到现在接近十年的时间,公司团队在北美的时候是第一家开始做AAV商业化生产的团队,在国内大概到现在做了几十单,包括AAV在内的基因细胞药物,同时也帮助客户走到美国、走到欧洲做相关的申报。

商院芳介绍赛桥生物在细胞基因治疗这个赛道,做的是跟用户一起去探索和定义更好的细胞生长和制造的方式,开发相关配套的设备试剂耗材和增强自动化工艺能力。公司成立到今年刚好接近4年,基本完成了上游核心的工艺装备的自主化研发。

田文志介绍宜明昂科于2015年成立,到现在八年半的时间,今年9月5日刚刚在港股挂牌上市。公司主要开发抗肿瘤大分子新药,主要针对CD47靶点进行药物研发。

许 谦介绍丹麓资本是一家医疗健康领域的早期阶段VC投资机构,主要投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方面,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有特色大分子创新药等前沿领域。丹麓资本参与孵化的合源生物,11月8日刚拿到NMPA的批准,是中国第一个本土自研获得批准的细胞药。

杨 斌介绍目前自己是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健康中心的主任,团队做的工作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解决在健康医疗领域里探索各种创新的应用方案。因为目前在健康医疗领域最大的问题是高水平医疗供给的不足。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方式使得专家的能力能够辐射出去,能够覆盖更多的人群,也让基层医生进入家庭,让普通人有能力对自己进行健康管理。

张 翼介绍华盖医疗早期基金重点投资生物医药、细胞治疗、医疗器械、生命科学工具等前沿领域的早期阶段项目,简单来说,不管大小,只投前三轮。很高兴来到昌平这块“热土”,与这么多对医疗领域感兴趣的同道一起讨论。

高洁亮介绍鼎晖投资是成立于2002年的股权投资机构,创新成长基金主投早期和成长期的公司,早期投天使轮、A/B轮多一些,在后期主要投技术创新性强的细分领域,像创新药、生物技术、器械、诊断、外包服务等。

01 第一个问题,主持人请各位嘉宾分享对自主创新对创新药企业意义的看法,中国自主创新是否支撑引领新的发展时代。

张 翼表示源头创新是所有希望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企业发展中去获得价值增长和投资回报的人群的最核心的出发点。在目前的整个宏观经济情况和外部的行业情况及产业发展的基础下,源头创新怎么样能够和投资进行结合、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能够获得在投资中一些确定性,是投资机构所一直追求的。另外还提到源头创新必不可少,但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不能仅仅为了创新而创新,还要考虑企业与资本成熟节奏不匹配的问题;创新也需要考虑产业体系的支撑,否则难以持续;投资人应持长期主义,接受创新带来的风险。

杨 斌认为技术转变为产品再到产业会经历多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产业创新同等重要,而创新出发点应该是满足人的实际需求,最终服务于临床,最后联合医院、企业和投资方形成创新生态,变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许 谦认为基础研究领域经过长期持续的投入,中国在基础科研领域实力已经比过去一段时间有了很大的提高,落实到创新药或者医疗健康方向上,因为要跟临床去结合,所以与其他国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投资的角度,政策的支持、大量资金投入、大量海归回国,还有本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创新,已经看到了一些项目走在了国际的前沿,特别是像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有特色大分子药这些前沿热点的领域,中国跟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更小。

田文志认为企业创新风险大,需要深且广的认知,不建议盲目跟从,并讲述了当初创业时选择靶点切入点的故事。他表示作为企业来讲,如果只能是根据人家发表的文章内容、没有临床数据、不清楚将来的临床价值的情况下,去分析判断市场前景是不明智的。

商院芳认为医疗创新,一是可以在别的行业做一些借鉴,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中国已积累丰富创新要素和韧性产业链,相信时间和科技改变产业的力量巨大;二在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无论是发表的高水平的论文,技术研究、平台的构建、靶点的构建已经具有了世界性的竞争力;三是在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要依托产业化的体系,并非一家企业某个环节在孤军作战,上下游的企业应一起定义生产方式,而不是完全跟随。

李琦琛认为生物医药产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对于产业创新有三点建议,1、做自己最专长、最擅长的东西;2、如果要做创新,就意味着有失败,企业要接受失败,但要控制失败,这也需要市场更多的包容;3、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比如这几年集采对于整个生物医药,尤其对药物影响较大。

02 后续主持人高洁亮对圆桌嘉宾针对性地进行提问,首先请杨斌主任谈谈对高校成果转化的看法以及如何能够更加高质量地、高效率地完成成果转化?

杨 斌认为有高校成果转化有三个关键词,高质量、高效率、高转化。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可持续的问题,需要医疗机构、企业和投资方等多方面携手合作,合力共赢;效率提升需要明确目标导向,不能漫无目的;转化需要真正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把这个作为出发点、考量点、终极目标点,这样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实施过程中很多的问题就可以规避掉,就能很好解决掉转化的问题。

03 第三个问题,主持人高洁亮请三位企业家分享看法,怎样在立项中考量技术创新和临床需求,使产品价值最大化?

田文志认为任何一个项目立项,都要考虑立项项目在行业内同一个领域所处的地位,简单讲就是你有多少竞争产品,你能解决现有的产品所面临的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将来市场份额有多大、有多小都需要考虑,有了这些考虑以后,接下来可能就相对比较简单了,找资金、找合作方上下游,快速把它推到临床去做临床开发试验,最后交给临床来检验。

商院芳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公司会通过与用户不断碰撞交流查找真正痛点,然后快速响应完成相关产品研发,团队再跟进使用情况,对产品进行进一步打磨,总共花了六个月,就使一款全新的产品完成上市。公司也从这个案例中汲取了很多实操性的经验,为之后细分市场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琦琛讲述患者因为药物成本和输血成本高昂而导致病重,需要新的药物治疗,如果新的药物治疗比原本治疗方式更贵,虽然后者更有效,但对患者来说还是没有帮助的,所以在药物研发立项时需要考量方方面面,之所以重视创新,是因为创新能大幅降低成本,使更多患者受益。

04 第四个问题,主持人高洁亮请许谦和张翼两位投资人谈谈如何看待创始人的管理能力,如何看待创始团队?

许谦张翼都认为现阶段投资最重要的是投人。首先,实验室的成果真正的要走向市场、走向商业化、走向产业化,还是要靠团队或者主要的科研团队去推动,因为别人很难接手或者即使把原有技术接手过来,不能迭代和改进的话,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是从实验室到市场上的应用、产业化的巨大鸿沟。其次中国的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在近二三十年才成长起来,职业经理人相对较少,所以导致组建团队比较难,所以基础的科学家团队更重要。最后科学家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导致他谈判的地位高,本身持股也会比较高,这是当前比较现实的情况。

05 最后一个问题,主持人请各位嘉宾用一句话寄语创新药的时代。

李琦琛希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解决更多患者问题,使社会受益。

商院芳表示对未来充满希冀,坚定信心,迎接创新药的大航海时代。

田文志呼吁大小公司合作共赢。

许 谦希望在昌平见证创新药启航。

杨 斌认为医疗健康市场广阔,希望产业能多和高校、医学院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张 翼说道悲观者看清现在,乐观者赢得未来。

高洁亮感谢所有参会者的努力,相信创新药的美好未来已经来临。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