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打造科教引领、宜业宜居的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

时间:2025-02-14

▲2月1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专场。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余俊生主持。市发改委主要负责同志,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房山区区长,市规自委、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

昌平是首都发展新的增长极,承载着全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职责使命,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上风上水,人文荟萃。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汇聚之区,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森林覆盖率达到48.7%,素有“京师之枕”的美誉。二是交通便捷,空间广阔。轨道里程超过130公里,居平原新城首位;近三年年均产业用地供应超过千亩,可用产业空间达288万平方米。三是创新活跃,产业集聚。入驻了41所高校,4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10个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四是势头强劲,经济向好。去年GDP增长6.6%、增速居全市第一,总量突破18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

去年,我们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发改委、市规自委等部门支持下,在全市率先出台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2030年GDP较2020年翻一番、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较2023年翻一番、重点产业功能区地均收入每平方公里达到350亿元等15项具有挑战性的指标,努力打造科教引领、宜业宜居的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作为总抓手,细化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项目清单,并以“改革提质年”主题活动服务和保障各项任务落实。同时我们还将以“揭榜挂帅”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再谋划招募一批重大项目,欢迎社会各界到昌平投资,分享发展机遇。面向未来,我们将全力书写好“三个新”的文章:

第一个“新”是科技创新。我们将深化校城、央城、研城、产城融合,将未来科学城打造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昌平国家实验室以及央企研究院、在昌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集群,促进央企、民企和高校协同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的转化、“从10到100”的产业化。二是推动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产校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未来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布局产业孵化、配套服务等空间,推广科技副总、技术经理人等模式,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产教融合示范区。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布局高能级专业孵化器、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提速生命园三期、沙河高教园四期开发建设,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生态圈。同时,我们还将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宜商十条”,打造更加精准的政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绿色低碳“十大应用场景”,释放城市发展新机遇。

第二个“新”是产业向新。作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和未来产业主阵地,我们将聚焦三个方向发力:一是抓主导产业聚链成势。制定新一轮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产业行动计划,深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能源互联网、氢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细分赛道,加快国际医疗器械城、未来星科低碳产业园等项目投产,推动诺华、小米等“链主”企业增资扩产,发挥三一、福田“灯塔工厂”引领作用,到2030年实现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分别超过1800亿元、4500亿元、1800亿元。同时,推动央企参建未来科学城取得新突破,提高央企建成率、使用率、贡献率,支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二是抓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围绕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合成生物赛道,推动示范基地、育新基地建设,打造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在机器人赛道,建设面积达30万平米的机器人产业园,打造北京北部机器人产研结合示范区;在6G赛道,推进朱辛庄数智创新港、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等项目,打造6G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先导区。三是抓科创金融赋能发展。聚焦科创金融示范区建设,健全产业基金体系,推动科技产业基金群规模到2030年超过2000亿元,丰富股贷债保新产品、探索投贷联动新模式,让金融“活水”加快流进产业“良田”。

第三个“新”是城市焕新。我们将突出“科学+城”理念,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城市开发建设、城市更新和治理中追求品质,重点提升“三个水平”:一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昌平是轨道上的城市,我们将按照产城融合、站城一体的思路,沿轨道交通布局居住和产业空间,今年将新开工地铁19号线二期、市郊铁路东北环线两个项目,同步推进R6线一期建设,谋划沿北清路轨道交通线路等轨道项目,建成霍营综合交通枢纽、新龙泽等轨道微中心,积极推进北清路、安立路快速化改造等道路项目,打造立体联网、有机接驳的道路交通网络。二是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导入北师大、清华、北大基础教育项目,投用清华大学附中、北师大未来实验学校等优质学校,落地北医三院等高水平医院。同步加快高品质商业、文化、体育资源布局,投用保利未来大都汇、华润未来城市、山姆会员店、明文化文博旅综合体等项目。三是提升城市精细治理水平。在昌平老城区实施永安古城更新项目,焕发永安古城新韵。谋划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推动从“治大城市病”向“谋高质量发展”转变,打造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示范样板。聚焦森林环抱的生态花园城市建设,推进温榆河生态休闲廊道、中轴线北延长线绿道等项目,建成十三陵花园城市精华示范片区,形成二道绿隔公园环,以“绣花”功夫精心勾勒出美丽城市新画卷。

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我们也会同市级部门,围绕规划实施、用地保障、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30条改革政策,为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记者提问

记者:昌平是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和未来产业主阵地,培育了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请您介绍一下未来昌平将如何推动产业发展,更好助力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

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

昌平产业赛道清晰、链条完整、空间充足,是产业集聚发展的理想之地。面向未来,我们将更加突出投资、空间和生态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积蓄发展势能。

近年来,我们精准供应产业空间,构建了“H”型产业发展布局。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中关村昌平园、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等组团建设,构建多组团支撑、多板块并进的创新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打造生命科学创新走廊、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北京“未来美城”产业集聚区、朱辛庄数智创新港、机器人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未来五年新增高品质产业空间500万平方米以上,保持多点开花、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扩大产业投资,引聚金融活水。

近年来,我们率先建立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引入了红杉、高瓴、康桥等优质资本,落地了全国首支认股权策略行权基金,政府性投资母基金群规模超过420亿元,投资企业超过1000家,实现了主导产业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优化科创金融环境,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央企链主基金,扩大资本“朋友圈”,打造“多层次、全周期”的基金产品矩阵,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三是涵养产业生态,厚植成长沃土。近年来,我们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强化要素保障,构建了“1+1+N”政策体系,累计出台57项惠企政策,搭建产业共性服务平台79个。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的“链主”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大引小”、关键企业“小引大”,努力强链、补链、延链。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精准搭建各类平台,营造产业氛围,构建“热带雨林”生态圈。同时,实施新一轮重点企业“触达计划”,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企业丝滑享受,助力企业扎根昌平、深耕北京、服务全球。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