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富有成效的对话 | 昌发展教练式经理人培训回顾

时间:2016-11-04


       11月初的北京尚未供暖,正是一年最难熬的时候。再加上雾霾预警,张眼不见百米。即便环境如此,也未能影响我们享用精神大餐。在回+图书馆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为期两天的教练式经理人培训如期开营,公司中高管和相关业务经理共20余人参与。

入境

      暖场环节以介绍“你在工作/生活中值得自豪或遇到挑战的一件事”开始,通过简单自述,发现了身边同伴不一样的才情。也许某个身材伟岸的帅哥其实是个文青呢。

       团队中既有做过教练或被教练的学员,也有第一次接触教练的学员。励勇老师介绍了ICF(国际教练联合会)对教练的定义,对比了教练、导师、顾问三种角色对人对事和时间要求的不同侧重,又与学员探讨了教练经理人的三重角色(领导者、管理者、教练)。在分享现阶段对教练的认知后,习惯了快节奏、高强度工作的小伙伴早已不满足于对“教练是什么、教练会做什么、教练技术特征”的讨论,写下了对课程的期待与目标后,便直奔下一个主题。

  

生活之轮

      掌握一项技术的最好方法无疑是实践,而从自我熟知的领域开始是最好的切入点。“生活之轮”的练习通过衡量个人对亲友、事业、健康、个人成长等八方面的满意度,描绘评估了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度。在此环节,老师从学员中邀请了一位志愿者,运用教练技术对其“生活之轮”欠缺满意的维度进行了一对一辅导。学员们通过互动观察对教练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GROW模型

       老师先通过互动游戏让学员们回顾并选择自己在以往工作中更多运用的是强势推动、专注解决某人的问题的“指令型”,还是关心鼓励、协助他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非指令型”。

      随后,他详解了教练式对话框架——GROW模型,即确定话题与G(目标)、R(现实表现)、O(方案)、W(总结)等各环节的要点。

       大家在分组讨论中分别对各环节的典型提问进行了列举和梳理,同时注意到开放式、简洁、关注未来的提问更加强有力。


       接下来是教练技能的学习,聆听、提问、反馈各有各的难点和技巧。聆听的三个层级,通过对飞机晚点案例的分析让大家有了直观认识。而提问技能中的“T”模型以引起对方兴趣为基础,通过横向扩展、纵向聚焦,激发接受教练者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实践非指令型的教练方式。反馈环节则注意让对方愿意接受、给出具体信息和确定未来的改变。

       最后,根据挑战性和支持度的高低划分了四种教练辅导环境,老师让学员们选择自己团队所处的象限(例如高支持度、高挑战性)。大家围绕本话题从对象的不同、组织发展阶段的不同、工作任务特点的不同等方面讨论了四种情况的应对关键以及各个环境转换的可能。

实战

       两天的培训中结合知识讲解安排了多次一对一的伙伴式演练,随机两人一组轮流担任教练和被教练的角色。第二天还有三人一组的演练,增加了观察者的角色,对教练和被教练者的教练过程进行观察、反馈。这些环节均要求对真实的工作问题进行教练辅导,创造体验式的学习机会。来看看热烈的现场吧~




花絮:

  1.       (1)本次培训有两个基本要求:不能迟到、不能称“总”,违反者自动在学员微信群中发红包。

      (2)激辩:针对于未来的发展,有人提出AR技术很容易将替代教练技术,不需要作为教练的“人”,程序即可做到。这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和思考。我们暂不去讨论技术的可能性或人的情感需要,而要为不同的声音喝彩,因为尊重多样性也是创新的基础之一。

       随着夜幕的降临,两天的培训也接近尾声,相信在增进了伙伴间了解和互动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家不同的思考和启示。希望未来的沟通更加高效,营造积极参与、伙伴式互动和高效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生活中的沟通多一点帮助。

扫一扫,加关注